第四章 素养教育的实验基地
第一节 陶龛的今昔历程(之七)
罗辀重于1922年正式定“血性”为陶龛学校校训,到1927年陆续实施“学校家庭化”(家庭学校化)、“旬日教学制”、“中心教育旬”、“中心训练月”、“五育并重”(无分数教学)、 “学生自治”和“校友服务制”等一系列“素养教育”的教育教学制度,师生们同吃、同往、同学习、同劳动,“处已”讲“诚信”,“不弄虚作假”;“处群”讲“仁义”“遇事肯替别人想”,使陶龛学校成了社会、学校、家庭为一体的“桃源”式生活的大家庭。陶龛学校“施教不限校内,教学不限课堂”,“学风蔚变,影响所及,乡邑习俗,为之转移”。
20世纪20到40年代的白鹭湾一带,没有暴力、没有赌赙、没有吸毒,也很少有吸烟酗酒等现象,更为奇特的是这里春节很热闹,但却重视环保,不放鞭炮,不烧纸钱。以陶龛学校为标志的白鹭湾已不是陶渊明所描绘的“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它比陶渊明所描绘的“世外桃源”,更适时、更完善、更美好。它是一个与外界紧密相联的“世上桃源”。
这个“世上桃源”(或称“世间桃源”)与外界联系,十分紧密。陶龛学校不仅招收白鹭湾的学子,“外省县子弟,亦多想往就学”,它的校友分布全世界,均接受其“终身教育”;不少中央、省县政府官员、教育督学,社会贤达和知名人士及外校师生,常到该校视察指导、参观学习,但该校一律不设宴招待,而是与师生共餐;该校校友返校一律住学生宿舍,吃大食堂便饭;该校不仅无贫富之分,亦无党派之争,如果陶龛学校的中共地下党员在外被国民党抓获,只要罗辀重出面说“他是陶龛师生”或说“他是我的兵”(罗辀重抗日战争带过兵),即可领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