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一版万星楼>>端阳史志馆>>方志与谱谍

新谱与新志对接理论在实践中的技术应用

来源:河北沧州   作者:sheguogang   点击:1694

 
新谱与新志对接理论
 
在实践中的技术应用
 
 ——致中国地方志协会学术委员、方志学家、
 
河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吕志毅先生的一封信
 
 
尊敬的吕先生:
    您老人家好!近几年我一直忙于志书的编务,紧张忙碌,没有及时与您方志研讨,很是歉意。2005年3月河北省教育厅冀教办[2005]3号文件所指定的任务由我担负的编纂部分我已经完成。现在我承担的另一部专业志的编务仍在进行中,目前志书已经总纂合拢,出任主编,工作很累。
    今致函先生,关于一个学术问题,与先生商讨。
    有位学者,在他的一部论著中,反复引用了我的方志著作《采家庄志·采氏家谱》,将其论为“村史与家谱合编在一起的典型”,我作为这部方志的撰著人,认为这种提法有些不妥。这部志书在方志界早有定论:新谱与新志理论技术对接成功的创例的村志。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还在河北大学读书时,就完成了这部书稿。记得当时您和漆侠教授、黎仁凯教授、刘淑学教授非常欣喜,由漆侠教授写评、您与黎仁凯教授欣然为本书作序、刘淑学教授作文辞修改。前辈们一致认为这部志书是一部志谱同修技术对接创例的新村志。为此,在毕业大典上,校长还将我作为优秀学子提名表彰。
    由于当年社会形势还不够开放,传统的家谱文化还没有解冻,这部志书通不过官方的审查关,延误了出版。这却给我修改书稿提供了时间。从成书到出版的十几年时间里,采用了河大学派的方志理论、复旦学派的方志理论、谱牒学家王鹤鸣先生等谱牒学理论、江西师大梁洪生先生等方志家的谱志对接理论,六易其稿方定稿。
    国家解冻家谱文化后,1997年8月,《采家庄志·采氏家谱》出版发行。同年10月10日,《沧州日报》在显著位置用套红大标题“河北省第一部村志出版发行”予以报道;同年的10月14日,《沧州晚报》又在文化科技栏目用了较长的篇幅报道“我省第一部村志出版”。
    1998年10月,北京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南京图书馆、中国第二档案馆(南京)等收藏;1998年11月,北京大学、上海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等院校收藏。1998年4月22日,中国台湾杨英灿先生要去本书做修谱参照;1998年10月,华侨王先生要去本书做修谱参照;民间争相续谱参照······这部乡村小志,扬故乡之美,表桑梓之杰,兴传统文化,存信史资料。自出版发行十余年来,无论官方民间,引起反响很大。官方收藏,志家谱家评述,民间续谱参照,方兴未艾。我的本意是承担家族赋予的继往开来的责任,没有想到“无心插柳柳成行”。
    1998年8月5日,方志学家、上海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黄苇先生写给我的信中,对《采家庄志·采氏家谱》的评语:“志谱同修,对接成功的村志,是志书中的一个创例。”方志界的同仁们对这部村志的评语谓之“吕志毅的骨头(河大学派)黄苇的筋(复旦学派)漆侠的灵魂(重第一手资料)。”我曾经当着您老人家和黄先生的面转述过这句话,两位前辈都呵呵笑着表示认可。
    鉴于这部乡村小志对官方民间的重大影响,我认为有必要对“村志”与“村史”、“技术对接”与“合编”这些学术问题,进行学术研讨和学术交流。2008年元旦刚过,国家要振兴传统文化(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时下又正临近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民间百姓势必乘着春节团聚之机会,合议家族修谱、看谱、评谱、寻根问祖活动,这对提高村志和家谱的质量有着巨大的益处。如果能够谱志同修技术对接,使侨居海外的华侨和客居异乡的桑梓子孙都能了解故乡,寻根问祖统一祖国大业以及建设和谐社会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
 
史、志、谱,是三个不同的概念
 
    历史,主要记载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
    方志,是地方志的简称,记载一个地方古今综合情况的志书,是一个地方的百科全书。所谓一个地方,古代是指省、府、州、郡、县、乡、镇、里、村等,现在是指省、市、地区、区、县、乡、镇、村等。所谓古今综合情况,是指这个地方的建置沿革、地理环境、民族、户口以及这个地方的古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科技、卫生、体育、民情、风俗、名胜、古迹、宗教、方言、遗闻、轶事、地方文献、等等。所谓志书,就是记载人、事、物的书。由于方志是记载一个地方古今各类情况的书,因此,又可以说是一方古今综览,也可以说是一个地方的百科全书。
    家谱,或称为族谱,对诸如家乘、家牒、宗谱、世谱、房谱、支谱等的泛称。家谱,是同宗共族的血亲集团记载本宗族世系和事迹的历史图籍。内容包括姓氏源流、家族迁徙、世系图录、人物事迹、风土人情等。
    方志源于地理还是源于史?历代的学者讨论研究至今尚无定论。清代方志学家戴震是地理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主张“夫志以考地理”。王棻是近代著名学者和方志学家,他认为“志乃史之支流”。志究竟源于地理还是源于史,学者们都有各自的论道。方志发展到了今天,科目更加细化,内容更加浩瀚丰富。我赞同方志学家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巴兆祥先生的观点,他认为史与志,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方志为一方之百科全书,方志内容浩瀚丰富,自然要从多方面汲取源泉了。(方志学家黄苇、巴兆祥等著《方志学》)
    史与志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史的内容比较单一,主要记载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且“史兼褒诛,重垂诫”(清代方志学家程大夏先生修《黎城县志》,叙例,清康熙二十一年刻本)。志不仅记社会,而载自然、人文,其所载较史书丰富得多。史仅记古不及今;志则古今兼载,详今略古,详近略远。史有明显的褒诛论赞,志则寓议论于记述之中。史与志的联系也是广泛的,主要表现在相互涉透,汲取有利于自己发展的养分上。从作用上看,方志为编写史书提供材料,没有志书,史书材料就不丰富,内容就显得单薄;没有史书,志书的“存史”作用也很难发挥。从方志发展看,方志在发端阶段以记地理、神话为主,雏形阶段增加了历史内容,直到宋代,方志才形成地域性百科全书。
    因此,《采家庄志》是村志而不是“村史”。
    方志与家谱,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文化。谈到家谱的渊源,早于方志,甲骨文、金文中就有一些是家族世系的记载,家谱源远流长。
    方志与家谱,存在着许多共同的特性,而且在源远流长的发展过程中,在内容、体例方面,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互相影响,共同发展。方志与家谱的区别也是十分明显的。方志是一方百科全书,而家谱记载是一个家族的有关资料。就记载的内容而言,方志要广泛的多,家谱则比较单纯。现代家谱基本沿用宋代欧(阳修)苏(洵)谱例,是欧苏倡导的五世一图的世系图表(当然,也有许多各具特色的谱例)。方志与家谱还有一个显著不同之处,即方志作为官方“资治”之书,为各级行政官员“辅政”之用,而家谱则是民间百姓“归宗认祖”的“密藏”之书,传承、续修、寻根认祖之用。方志,官方可审批书号,公开出版;家谱则难过审查关。《采家庄志·采氏家谱》是私撰官审出版的方志。家谱带有书号出版,在当时社会环境中实属不易。当年我还年轻,有股子“初生牛犊不畏虎”精神,我得感谢我的史、志、谱、文学界的前辈们和朋友们以及上司们对我的鼎力协助和为出版这部志书所担的风险,成全了我“第一个吃螃蟹”的为方志事业奉献微薄的心愿。
    谱志同修,并非是1+1=2的简单公式。我作《采家庄志·采氏家谱》,采用了方志学家江西师范大学梁洪生先生等新谱与新志对接理论,应用于实践。这部志书的技术对接不太容易,解决了许多疑难问题。比如:志中要恪守生不立传,可是活着的族人凡是有所作为的都愿意把他自己的事迹给写进去,即不能立传也够不上“简介”,就以事系人载入谱系;还有在谱中不能详细记载的人和事,就归入志中;族人学历的记载需要在谱志中都记载,就要详略互见。等等。谱志相辅相成,不可偏废。有家谱而无志传,期不为备;有志传而无家谱,家族繁衍无从考稽。有谱有志,详略互见;谱志齐备,此无憾矣(方志学家吕志毅评语)。
    所以说,《采家庄志·采氏家谱》是一部志谱同修技术对接的创例村志,而非“家谱与村史合编的典型”。
    由于首次运用新谱与新志对接理论在修志实践中技术应用,还有些疑难问题需要解决,有待我进一步研读志谱理论在实践中完善。
    当上所述,请先生教导指正。方志研讨和学术交流的方式也要请教先生。谨以我的浅论奉上,望先生百忙之中予以批阅。此信能否公开发表,亦请先生决定。
    学子在河北沧州给老师、师母拜早年!祝愿二位老人家身体健康,春节快乐!
                                          采玉双
 
                               2008.01.12于河北沧州
 
转载者请注明来源于“万星楼”网站。  
 
 
 

发布时间:2009/1/31 【打印此页】
下一篇:没有了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