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星文化园设想
第7篇 人工的创造

万星文化园的“人工(人为)创造”,是“顺应自然”的创造。比如:自然“水往低处流”,人工创造用“水泵”等将使用过的经过根治污染的水,“人为”流向“高处”,再“自然”流向“低处”,一水多用、循环利用。电力来源主要靠地下沤肥沼气和天空太阳能,低碳。
万星文化园内保留的野生动植物,其生存空间可“顺应自然”人工划定,人工管理、保护,供科研、药用、参观和少量食用。人工培(养)育的动植物,绝不使用化肥、农药,绝不采用人工杂交、转基因作种。可有人工杂交、转基因的试验基地,但其产品未经多方验证一般不供人类和人类拟食用的动植物食(肥)用。
万星文化园内保留的野生动植物和人工培(养)育的动植物,均要尽可能发现、发挥其“食、药、赏”多种价值。每个园基本做到“食、药、赏”动植物自给自足,一般不搞大棚种植。反季节需求的,可各分园之间互通有无。人工培(养)育动植物,包括种养、食用等,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足够满足人类多种多样的创造性需求。
万星文化园一亩地可当几亩地用。一是所有荒芜之地都要改造成有用之地;二是一地多用,如住房地下停车、屋顶养花种菜,墙壁爬藤养护;三是所有供人类赖以生存的生物均要充分发掘其多种利用价值;四是杜绝浪费,垃圾分类,变废为宝。人禽粪尿,完整收集为肥,决不污染环境。
万星文化园动植物种养用地,均因地置宜,水、肥自流化,形态艺术化,数年一变,或一年一变。用地造型、植物造型,多姿多彩。
万星文化园建筑,除“万星楼”外,没有高楼大厦,都是平房,形式模样多彩纷芸。房屋内埋水管、电线等均为活动板块掩盖,并可随意更换艺术造型。供参观体验用的流动住房,原材料大多可自由拆装,经常更换模样。
万星文化园内道路,除通大型车辆的主干道和“万星楼”顶飞机场等需固定硬化外,一般行人通道、园丁过道,都是艺术活动板块拼成,可隨意变换形式模样。过道下的电、气、水、肥等管道,修理、更换方便快捷。
万星文化园内繁重的体力劳动和枯躁单调的机械性劳动,大多由机器人承担。园丁的劳动都是创造性的、享受式的,创造成功积累后又可交给新的机器人去做。在万星文化园,人永远是创造者,是机器人的制造者、操控者,再智能的机器人也是人的创造、为人服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