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服务制(之六)2014.8.24
来源:端阳史志馆 作者:sheguogang 点击:672
第三章 “素养教育”的制度举措
第八节 校友服务制(之六)

学生为学校“家庭”服务,就要终生不忘学校“家庭”,力所能及地为学校“家庭”服务。
学生在校时,为美化学校环境和完善教学需要的场地、设施,都要各尽所能,各尽其力。陶龛学校20世纪30年代初建立的陶龛商店,1934年添设印刷、理发二部,改名消费合作社。它既是负责师生消费和投资增值的经济组织,也是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教学组织。每期每旬每班都要选举4名学生轮流“学习”“、服务”。陶龛学校小博物馆的动植物标本,大都是学生们采集的。《陶龛年鉴》记载:1927年,陶龛学校师生一起“开辟竹山”,扩大了学校“运动场地”。
抗日战争时期,陶龛学校学生除了服务学校,还积极响应学校号召,服务抗战。1989年,台湾校友成蒲华回忆说:“记得民国27年,正是我国对日抗战的第二年。”“其时,我正就读陶龛34班。因为以前在湘乡县立第三女校学的是缝纫,做衣服尚算内行,学校发起缝制寒衣劳军运动时,我便派上了用场。每于课后充分利用时间赶工,有时甚至深夜仍不休息。当时,总觉得自己属弱女子,既不能上战场杀敌报国,但有幸能在激励士气工作上尽点义务,内心也就倍觉兴奋而忘记劳累。这是50年前的往事,但至今记忆犹新”。
陶龛学生在学习中服务,在服务中学习。
20世纪40年代,陶龛学校门口有五棵长得郁郁葱葱的柏树,十分惹人喜爱。它都是孩子们自己栽种培育的。
这五棵柏树最始栽于30年代,但其中只有4颗是一次栽种成功,而有一颗则栽了就死,死了又栽,到了40年代初还是未能成活。师生们有点泄气,不想再栽了。但辀师坚持。
1943年春,辀师叫自己的女儿罗光玺带头,组织同学再栽。罗光玺找来了肖光国,谭中、谭正(印度国际学院院长的儿子)知道了,也积极参加进来。在栽之前,辀师训话说:“从前,曾文正征战太平军,起先是屡战屡败,但他屡败屡战,后来终于战胜了太平军。现在我们种柏树,屡种屡死。但只要我们有屡死屡种的精神,总有一天要种活的。当然,我们不能盲目的屡种,必须总结失败的经验教训。”
在辀师的鼓励下,罗光玺与肖光国、谭中、谭正、罗光盟等同学,认真总结过去柏树多次栽不活的原因:可能是洞不深、土不肥。于是,他们重新挖洞搬土,运走以前的土,从田里搬来肥土。为了能使新栽的这颗柏树与以前栽的4颗整齐划一,他们在学校三盖路旁边选了一颗较大的柏树,连根带土,移到前门栽下,培土浇水。
这颗柏树终于成活了。对于陶龛学生来说,不但是劳动有成果,而且学识上有长进,更重要的是思想上有收获。
发布时间:2014/8/24 【打印此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