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一版万星楼>>端阳讲堂>>自由论坛

关于智慧的话题

来源:端阳史志馆   作者:sheguogang   点击:1282

关于智慧的话题
  
 
    当罗马士兵准备用明晃晃的刺刀索取科学巨匠阿基米德的性命时,他抬抬头,异常平静地对刽子手说,等等,让我作完这道几何题。阿基米德已经无法用睿智的大脑挽救自己的生命,但还是希望能在刽子手的眼皮底下享用生命中“最后的智慧”。
    视学术为生命的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晚年双目失明,特殊的政治环境又不允许他发表著作。他仍然在秘书的帮助下,凭超强的记忆力和智力写出了《柳如是别传》等经典名著,给后人留下了十分珍贵的精神遗产。
    当暴风骤雨般的文化大革命席卷全国每一个角落时,尽管窗外是铺天盖地的大字报和宣传标语、潮水般涌动的游行队伍,瘦弱不堪的陈景润仍然不舍昼夜地埋头于“歌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之中,在几平方米的狭小房间里,陪伴他的,是堆在屋角的几麻袋数学草稿。
    他们为什么宁愿以缩短生命的长度为代价来拓展生命的宽度?撇开人格、理想、信念和责任感等等因素不谈,支撑这些杰出人物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的,在很大程度上恐怕还是他们对智慧得心应手的的运用和享受。当痴迷终身的研究工作一步步走向深入、思维的花朵绽放出夺目的美丽时,他们那种发自内心深处的欢愉,是常人难以体会和想象的。
    可惜,在当今这过度物质化的时代,绝大多数的人片面地理解了“享受人生”。“享受人生”对于唯物论者来说,并不是一个错误,真正的错误,是将“享受人生”与“享受物质”混为一谈,将“人生”等同于奥迪、夏威夷、某某别墅、五粮液、中华烟等等。智慧被排除在“人生”之外,当然是一种极大的缺失。人类而不是其他动物在逐步演进的过程中,智慧也相应地获得了发展,从而运用它征服了整个荒蛮的世界。还有,能够懂得欣赏智慧的,也只有人类。这是我们的幸运,如果对这种幸运视而不见,将是一种多大的罪过和遗憾啊。
    智慧的付出与物质享受是并行不悖的。我们过去在“平均”的幌子下残酷地剥削了无数的科学家和文学艺术家等知识分子太多的的智力劳动,是一种天大的“不公平”,尽管如此,也只好归结于“历史的局限性”了。还好,现在“不合理”已逐渐为“相对合理”所取代,智慧的付出和物质利益的收获应当成正比,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袁隆平运用智慧的成果在一定程度上悄悄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世界当然也同样给与了他应有的回报,使他成为人人羡慕不已的“知本家”,成为和平年代的英雄、知识分子的楷模。当然,袁先生当初研究杂交水稻时,绝不会想到日后那天文数字般的物质回报。
    然而,我们不可能都成为袁隆平,问题在于,如果不能用智慧换取物质利益,是不是还需要运用甚至开拓智慧?
    我有一位老同学,文化程度并不高,初中毕业就无可奈何地缀学了,由于所在单位不景气,已下岗多年,更可怕的是,妻子又因病去世了。妻子患病期间几乎耗尽了家里所有的积蓄,他要拿到养老保险金还是几年后的事情,现在就是靠一间小小的店铺的微薄收入度日,按常理,怨天尤人还来不及呢,可他每天总是笑呵呵的,极少有发牢骚的时候。我冒味地问,你为啥总是这样快乐?他说,哪怕是忙得不可开交,我每天也要请朋友到店里来下几盘象棋,能动动脑筋、过过棋瘾,心里舒坦,烦心的事情就减少了。我懂了,他是在运用“享受智慧”这一“武器”驱走了苦闷和忧愁,换来了欢乐。我稍感不足的是,他如果能渐渐地提高文化层次,在空余的时间里读读唐诗宋词、听听贝多芬莫扎特,看看《清明上河图》等等,懂得享受人类文明最高层次的精神成果,那该多好。此外,他还可以从记日记开始学习写写文章,将积累的生活经验逐步转化为文学智慧,那样的话,他的精神生活就会朝“充实” 再向前跨进一大步。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有个贫困地区的农民对当时还是知识青年而现在担任了科技部部长的万刚说:“力气越用越大,脑子越用越活。”这句朴实又充满智慧的至理名言极大地影响了万部长以后的生活道路。经过长年的不懈努力,他终于成为闻名海内外的汽车制造研究专家。当年年仅20来岁的万刚就是凭借聪明的大脑捕捉住那无比珍贵的“信息”并持之以恒地付诸实践,从而改变了整个人生。十分可惜的是,许多人并不懂得“脑子越用越活”的浅显道理。一旦遇到需要多动脑子的事情,他们的回答就是:“懒得去想。”其实,越懒得想,思维便越迟钝,智力资源的浪费,是最令人痛心的浪费。世界上最为美丽和珍贵的,是思维的花朵。要使思维的花朵灿烂地开放,就要求我们认真地对客观事物进行“回顾——理解——想象——创新”,理解当然越透彻越好,从而可以一步步接近“事实的真相”,并在此基础上努力做到“有中生有”,将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不断推向前进,正如同爱因斯坦在牛顿成果的基础上对宇宙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阶段一样。辩证地看,当人们运用智慧的同时,智慧的“质”当然也相应地得到了提高。
    信不信,当我构思这篇小文时,并没有想到它会不会发表,更没有考虑到它究竟可以换取多少“银子”,然而,在“冥思苦想”的过程中,我的精神得到极大的满足,这种满足,是“物质”无法取代的。今天啊,又是我感到很幸福很充实的一个公休日。
 
 
 
 
 

发布时间:2008/10/11 【打印此页】
上一篇我与幸福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