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款的尴尬
1992年1月中旬,连续几天在电视上看到新建的娄底图书馆募捐的广告,不觉有点心动。
此前,县级娄底市政协文史委所编《娄底文史》第二辑,采用了我撰写的“罗辀重教育思想”初探、再探和三探,多次催我前去领取样书和稿费。于是,我决定:立即去领取这笔稿费,用作公共文化事业。
我说:“地区教研室,200元。”
那登记的笔刚要写,立即又停了下来,说:“太少了吧!”
这一下把我弄得很尴尬。我不好意思地说:“少是少了点,但它是我刚刚领到的全部稿费呀!”
“啊!你是个人捐款?不少!不少!贵姓?大名?”
他们热情起来,我却还在尴尬。我的姓(佘),好多人不会写,他们也一样,弄了好一阵才登记好。
接下来,我等着他们给我一个收据或纪念卞之类的,却很久不见动静。我又不好意思问他们要,以免他们笑话“捐这么一点钱,还问着要收据”,于是站在那里很久不动。
“佘老师,是不是坐一会儿?”
他们这一问,我便知道大概不会有收据之类的东西了。为了不再尴尬,我笑了笑,说:“看来,我还是第一个捐款的啦。”
他们点点头,说:“个人捐款,可能是第一吧!我们已经派了几个组到各单位募捐去了。”
“按照惯例,第一个捐款的,一般都会作为特邀佳宾出席开馆典礼的。”我心里这样想着,尴尬的情绪于是一扫而光,随即告辞。
过了半年,慢慢地,我把这事给忘了。
没想到,到了深秋10月的一天,突然有位知道我捐过款的人问我:“昨晚,我在娄底图书馆开馆的电视报道中没有看到你,你去了没有?”
我又一次陷入尴尬的境地,不好意思地回答:“没有。也许是捐得太少了吧!”
“什么太少了点?你是个人捐款,工薪族,200元,够多的了。况且你又是第一个,也许还是唯一一个,现在有几个人会像你一样,为公益事业自觉主动去捐款!你一定要去找他们讨个说法!”
他这话倒提醒了我,是得去一下,倒不是去找图书馆的领导讨个说法,而是想去打听一下,我的那份没有收据的捐款,他们是否收到了。
我到了娄底图书馆,发现前面的坪里多了一块碑,上面刻有一些捐款单位的名称,还有行署专员的大名。大概是刚刚开馆,来看书的、借书的还不少。我找到一个工作人员,请他帮我找馆长问问,我的那笔捐款是否收到了?他去了没多久就回来了,告诉我:“馆长说,你的捐款收到了。他还说,对不起,没有邀请你出席开馆典礼。”
得知那笔捐款收到了,我的心就平静了。接着,我参观了一下图书馆,总感到一个近400万人口的地区所在地的图书馆,似乎小了点。
然而,不过两年,就这么个小小图书馆却成了股票交易所。有人在报刊上发文章,提意见。于是,股票交易所搬走了,但图书馆前面的坪,却砌成了作生意的门面,那块碑自然也被毁了。
又过了几年,我再次来到这个图书馆,转了几个弯才上到一层楼上,找到属于图书馆的所在。藏书库与阅览室连在一起,藏书比开馆时没有增加,似乎还有减少。只有两个工作人员守着,只有一个中年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