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一版万星楼>>端阳讲堂>>快乐人生传

学名的来历

来源:端阳史志馆   作者:sheguogang   点击:1454

 
学名的来历
 
 
      1951年春,我上学了,到办在珍公祠的文竹小学上初小。
    此前,我只有乳名(奶名),因生在端午节,自然叫“端阳”。上学了,得有个学名。学名取什么好呢?父亲把这个任务交给了我的二哥宜秋,说他是中学生,是个秀才。
    于是,宜哥送我到文竹小学报名,给我登记的名字叫“佘国纲”。他说:“‘国’,是你的班序。‘纲’,要记住,不是‘光明’的‘光’,也不是‘刚强’的‘刚’,而是‘纲领’的‘纲’。现在,取‘光’和‘刚’为名的很多,我们不凑那个热闹。这个‘纲’,很少有人取的。以前,除了学名,还有班名,我的学名叫‘宜秋’,大概因为是秋天生的吧,这是父亲给取的。还给我取了个班名,叫‘国石’。太复杂了,你就简单点,学名、班名合一。”
    回家后,宜哥向父亲汇报说:“学名、班名合一,叫‘国纲’!”父亲听了,既没反对,也没称赞,什么也没说。其实,父亲什么都不说,就是对宜哥最大的赞赏。
    “国纲”这个名字,的确很少有人取,但取名为“国光”或“国刚”、“国钢”的到处都是,所以很多人把我的名字,不写成“国光”,就写成 “国刚”或“国钢”。还有我这个“佘”姓,也很多人不认识,都把它读作“余”,写作“余”。1965年,我在湘潭搞社教被评为“五好工作队员”,通报上却把我名字错成“余国洞”。把“纲”错为“洞”,则是与人们对汉字作不规范简化有关。2006年,有人在互联网上发表缅怀教育之神罗辀重的文章,说:“高中的时候,娄底有名的历史教师佘国刚编写的《娄底历史》这本乡土教材使我第一次认识到了罗辀重,认识到了陶龛学校。”这里也把“纲”写成了“刚”。
    不过,几十年来的确很少发现与我同名同姓的。20世纪七十年代,曾经看到一个叫“国纲”这个名的,但他不姓“佘”,而是姓“曾”。与我同名同姓的,直到2005年才在网上发现了一位,还是我的兄长辈,一个画家:“佘国纲(1936.7—1996.4),浙江宁波人。擅长油画。1957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曾任兰州市工人文化宫美工,兰州市群众艺术馆副馆长,兰州市书画院专职画家。一级美术师。作品《岁月》入选首届中国油画展,《腾飞》入选第三届全国体育美展,《正午》入选第八届全国美展。”
 
 

发布时间:2007/3/4 【打印此页】
上一篇响鼓重捶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