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新学堂
来源:端阳史志馆 作者:sheguogang 点击:1438
乡村新学堂

1946年,国共两党打内战,前线打得很激烈。湖南邵阳当时还属国民党统治区后方,比较稳定,民众教育得到重视。国民党政府提出的取消旧学的规定,在我们太二乡引起了波动。那时,太二乡只有私塾,没有新学堂。可办新学堂,乡里又没有钱,怎么办?
父亲1937年到1940年曾由民公推担任过姚黄乡保长和太二乡副乡长,在乡里士绅和民众中都有点威望,他提出一个办法:发动佘氏宗族把各房会产集中起来办一所新式小学。
我们邵陵佘氏各房都有会产。这些会产,一是用于祭祀,二是用于济贫,三是用于助学。把会产转为学产,既利于民,亦利于祖,佘氏各行一致赞同,并议定以佘氏“珍公祠”为新学校舍,校名“芳规”。各房还议定:芳规小学老师的薪资及学校一切用费,均在学产内报销;佘氏子弟全部免费入学读书;每年祖宗祭祀仍需进行,但绝不能像以往那样大吃大喝。这个方案报县,很快就得到批准立案,父亲被公推、任命为校长。
父亲担任芳规小学校长一直到1950年上学期。他很能适应新形势,学校聘任的教员都是初中毕业以上洋学堂学生,使用的教材都是新编的课本,还添置了洋鼓洋号。
1995年,家住大顺坳、在芳规小学当过5年事务的佘蒸民给我谈起我父亲办新学的事。大哥和宜兄后来也多次给我讲过父亲办新学堂的事。特别是宜兄,凡有人提起芳规小学,他都要讲他在芳规小学补习新学的事,并且总是要绘声绘色地说:“有一次,父亲带着我们从珍公祠出发,到汪塘敬爱堂游学。我们穿着学生新制服,打起洋鼓,吹起洋号,排着长队,好不神气,博得沿路乡亲们的惊呀和喝彩!”
2000年底,我创办的端阳史志馆挂牌,娄底一小的少先队鼓乐队前来祝贺。我去迎接,一看到他们,自己却像置身到了50多年前……
发布时间:2007/5/12 【打印此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