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清“四大寇”

来源:端阳史志馆   作者:sheguogang   点击:2439

 
反清“四大寇”
 
 
    “四大寇”是清末四位反清志士的合称。他们是孙中山、陈少白、尢列、杨鹤龄。
    孙中山  (1866-1925),名文,字德明,广东香山(今中山市)翠亨村人。1892年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随后陆续创立革命团体兴中会、同盟会,手创中华民国,被尊称为“中华民国国父”。详见“中华民国国父”
    陈少白(1869-1934),原名陈闻韶,后改名陈白,字少白,号夔石,广东省新会县外海乡南华里人。出生于一个基督教牧师家庭,先后毕业于广州格致书院、香港西医书院。1895年加入兴中会。1905年任中国同盟会香港分会会长。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先驱,民国革命元老、民国革命报业第一人。被人尊称为中华民国“国叔”
    尤列(1865—1936),字少纨,广东顺德人。自幼好与洪门会党游,久有兴汉逐满之志。1890年从广州算学馆毕业后,到香港充任华民政务署司书记,与孙中山、陈少白、杨鹤龄为友,抨击清廷,畅谈革命。广州起义失败后逃往西贡,在南洋发起中和堂,后并入同盟会,曾任《图南日报》名誉总编。辛亥革命后欲北上,组织北伐军,嗣南北议和,其事遂罢。二次革命时东渡日本,闭户著书,后居香港设皇觉书院讲学。病逝于南京。
    杨鹤龄(1868-1934),字礼遐,广东香山(今中山市)人。与孙中山同村,自幼相识。1886年入广州算学馆,与尤列同窗,又与孙重逢相聚。1888年毕业后到香港,住在父亲开设的杨耀记商店里,与志同道合的孙中山、陈少白、尤烈昕夕往还,“高谈造反覆满”。1895年加入兴中会,在港澳一带协助筹募起义经费和开展反清宣传。辛亥革命后在澳门过着平民的生活,孙常寄钱接济。1921年9月14日被孙聘为总统府顾问。1923年4月4日任港澳特务调查员。1934年8月29日在澳门病逝。
    孙中山在西医书院时、常与陈、尢、杨在香港中环歌赋街二十四号的杨鹤龄祖产商店杨耀记处会面,并议论中国时政,大谈反清逐满及太平天国遗事,倡言革命,鼓吹共和。章开源、林增平主编的《辛亥革命史》载:因他们评论时局、抨击清王朝的“言词激烈,无所顾忌,他们当时就被亲友称作‘四大寇’。” 1921年,孙中山建立广州军政府时,又常与陈、尢、杨三人在广州观音山(今越秀山)文澜阁会面,孙中山还修治文澜阁并题曰“四寇楼”,以志昔日在杨耀记时的生活。
 
 

发布时间:2008/9/30 【打印此页】
上一篇余姚四先贤
下一篇四人帮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