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一版万星楼>>端阳讲堂>>自由论坛

电脑名词的另类解释26

来源:端阳史志馆   作者:sheguogang   点击:704

 
电脑名词的另类解释26
 
内存
 
     刚玩电脑的那会,优盘的内存达到128M就算很不错了,随着电脑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只短短几年的时间,内存的容量翻了好多倍。我今年过生日女儿送我一只32GB的优盘,也不过两百来块钱。至于硬盘就更不用说了,据说现在有的电脑配置达到了500GB,发展下去,内存难道要做到无穷大技术人员才肯罢手?
    电脑的内存自然是越大越好,存储的东西多了,人们就可以随心所欲起来,什么时候需要资料了,或者想看看影片听听歌了,就像到井里舀水一样,要多少有多少。知识的内存也是如此,知识丰富了,与人交谈也好写文章也好信手拈来就是,博学多才者在别人面前总能获得一个好印象。陈寅恪先生晚年双目失明,凭记忆写出了洋洋百万言的《柳如是别传》;钱钟书先生的《管锥集》引用了几千种古籍,据说当时资料奇缺,他基本上也是靠记忆撰写的。这说明大师有过目不忘的本领,更证明他们读过浩如烟海的书籍。
    难道说前人都是些智力超群的聪明人,他们以后就一代不如一代了?非也。国学大师钱穆说:“虽居穷乡,未尝敢一日废学”这正是老一辈读书人追求学问的真实写照。这种追求自然会结出累累硕果。《钱宾四先生全集》洋洋一千七百万字,质量都很高,如《国史大纲》在同类著作中独占鳌头。我有个古文根底很深的老师对我们说,做学问,无非就是下死功夫下笨功夫。然而,当今之世认认真真读书、苦苦追求学问的不能说没有,但少得凤毛麟角。就学术界而言,浮躁之风越刮越猛,研究中国古代史的教授能流利地说出《二十四史》的24部典籍名称的都不多见,更不用说背诵其中的某些名篇了。白天炒股,晚上跳舞的教授并不是极个别例子,匪夷所思的是,他们的“著作”居然一本接着一本出版。当然,学术行为不端的问题,就不属于本文讨论的范围了。
    应当在知识的殿堂里安安心心扩大内存的人尚且如此,从事其他职业的人就可想而知。我们常常受到知识储备不足的困扰,这是一种失血的痛苦。
    好在有了网络。电脑的搜索功能给我们开辟了学习的新天地。《百度》里储藏了数不胜数的书本知识。我写文章经常有由于知识不够而力不从心的困难,每到这种时候,就点击鼠标在网上查询。不过,“网络主义”也有其固有的弊端。一是有的知识并不完整且不很准确。二是有时候需要引用资料比如说引用某一首唐诗或者宋词,压根就记不起来,网络这时候也无能为力了,就只好忍痛割爱。“书到用时方恨少”还不单单指写文章对知识的需要,如果知识储备不足,与别人交流时会产生“王顾左右而言他”的尴尬。反之,如果知识的储备很丰富,讲话的底气就会足。我有位朋友自小起就酷爱读书,哪怕是患重病住在医院里也手不释卷。他对哲学、美学、文学、史学甚至地理方面的学问都有较深入的研究。讲话可以熟练地引用各种资料,并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我们都喜欢跟他在一起,以便接受知识的培训。对他掌握了话语霸权不但不反感,还生怕有人插嘴。知识的把握对充实精神生活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一位老先生学富五车,在被错划为右派后生不如死的日子里一边劳动一边背诵经典名著。他就是用这种独特的方式将自己从痛苦的深渊中解救出来。
    我们常常感到记忆的困难和对基本知识的茫然。为什么会“困难”,其主要原因恐怕是现代人爱好太多,注意力过于分散。市场经济的大门一旦打开,人们对物质生活提出了更高的的要求。金钱既是天使,也是魔鬼。如果脑子里一天到晚都是充塞了孔方兄,大脑给知识留下的内存就很有限了。这说明,现代人的记忆力并没有退化,而是有时用得不是地方。有人对常识性的知识虽然一问三不知,然而,对港台歌星的轶闻趣事可以滔滔不绝。他们对谢霆锋有几个孩子,孩子的体重是多少等等无不烂熟于心,谈起来眉飞色舞。可见,他们记忆的内存里储存了太多的与知识无关的东西。
    我倒是注意到,台湾教育确实有其独到之处。许多人对中国古代文学和历史熟悉的程度是我们远远不及的。著名影星林青霞在《南方周末》发表的专栏文章文字功夫好生了得,其知识面之广也令人赞叹。林女士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知识分子,她尚且这样爱好读书而过得如此充实,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
    列宁说得好,学习学习再学习。知识的储备很重要,与民族的腾飞息息相关,谓予不信,咱们走着瞧。
 
 

发布时间:2011/10/2 【打印此页】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