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一版万星楼>>端阳讲堂>>自由论坛

认真的老罗

来源:端阳史志馆   作者:sheguogang   点击:1327

 
认真的老罗
   
    老罗,湘潭土著,蓝领,无官衔、无党派、无初中以上毕业文凭的“三无人士”,年龄嘛,腹部隆起,白发翻飞,一看就知道是个快要加入退休老同志行列的人。
    他穿着朴素,谈吐文雅、外表平凡,走在大街上,不是那种可以闪亮对方眼睛的人;然而他又是认认真真地活着的人,认真到什么程度?举个生活中的小例子,他不打牌、不抽烟,唯一的嗜好就是喝点小酒,为了不过量,特地要妻子买了只一两五钱的小酒杯,中晚餐分别喝一杯,完了,就是天王老子来劝他多喝一钱也徒唤奈何。
    比起许多同龄人来,他年轻时生活道路的坎坷要少得多。他的“顺利”在很大程度上来自做人的认真劲。不过,也有人说他认真得有几分迂腐。
    同样是下放到茶陵县火田公社贝水大队沅家屋生产队,他仅仅做了8个月,就像野外放飞的鸽子匆匆地返回了老巢,我却泡在苦海里折腾了五年。69年8月,我眼睁睁地望着他在贫下中农燃放的鞭炮声中骄傲地登上了回城的汽车,成为工人阶级队伍光荣的一员,羡慕得要死。
    其实,他并不是铁定第一批当工人的。生产队6个知青只有一个招工名额,在推荐谁走的问题上,大队干部意见不一致。书记认为,罗知青下乡那天就与林秘书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差点动起手来,第一批走,会影响到其他知青的情绪。老资格的土改根子邓副书记却持不同看法,他认为,小罗虽然犯过一点错误,但做事踏踏实实,从不偷懒,比如“压禾”(注:在即将成熟的早稻的间隙中插上晚稻),他都是打着赤膊干,这连我们都做不到,好了不得呢。还有,有天队里丢了牛,找到晚上还不见踪影,其他人都回去了,他不放弃,硬是一个人到山里把牛找了回来。我建议让他走。两派意见相持不下时,众人的视线都投向了与老罗发生过激烈冲突的林秘书。这时候,从不抽烟的林秘书向别人要了一支烟,点燃,吸一口,缓缓地站起来,慢吞吞地说:“我同意他招工。”众人大吃一惊,要他讲述理由。他说,他在农村的表现大家都了解,我不多说了。至于他犯的错误,其实我也有责任。他接着回忆起元月三日夜间他和小罗之间发生的故事:公社书记打电话给我,要我安排好从湘潭市四中下放到大队的六个知青,我因有事耽误了一段时间,走到大队部,那几个知青已经等得不耐烦了。小罗见到我,很认真地说,到底打算如何安排我们。我很随意地说别着急嘛。他大声地说怎能不急?还没有吃晚饭呢。我说你是这种态度的话那就直接去找公社书记好了。他一听我这样讲,很不满意,真的拿起电话就打。我一想坏了,书记知道了会怪罪我的,于是制止了他。他更加来了脾气,将电话机狠狠地摔到桌子上,听筒都碎了。他停了停,接着说,他有时脾气是不大好,但从几个月的表现看,是一个做事从不马虎的人,毛主席不是说,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吗?支委中原来支持书记的人听他这样一说,便纷纷倒戈,站到了“支持派”一边。这样,老罗的认真和勤奋使自己在农村少干了几年。
    我们后来才清楚,林秘书其实是个欺软怕硬的家伙,他的“难言之隐”是,如果将老罗留下来,他那股做人的较真劲说不定哪天会成为自己的后顾之忧。
老罗回城后,很快走上了新的工作岗位,被分配到条件最为艰苦的建筑安装公司,当了一名高空作业的架子工。他工作责任感极强,几次发现了施工中的隐患后及时予以了排除,避免了重大事故的发生。
    在领导讨论新的记工员人选时,杨队长说,我看罗师傅最合适,他做事一丝不苟,又不徇私情。大家一致同意了。虽然计工员的“级别”完全可以忽略不计,而想当的人还真不少,因不要攀上蓝天与死神接吻,劳动强度也有限。当然,记工员可不是谁想当就能当的,道理很简单,与做任何事一样,要做到“公开公平公正”,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
    他从事新的工作没几天,就遇到了一件很棘手的事情。
有一位与老罗同一天招工进厂同样有被分配到建安公司的知青,在农村时与他的关系特别好,返城后就更不用说了。老罗的父亲是湘潭街上有名的厨师,从幼年起,只要父亲做菜,他就会聚精会神地学习和琢磨,于是,操练出几手烹调绝活,做的臭干子和和卤猪脚远近闻名。他又是一个大气的人,有了兴致,就呼朋引类,将一大桌好酒好菜奉献在大家面前,刘同学成了他家的常客。当然,刘同学对他也不错,老罗遇到经济困难时,会主动地奉上几千块钱并反复声明什么时候还都可以。
    没料到,两位莫逆之交会在记工的问题上翻脸。
    某日,刘同学送老母亲去北京,不巧列车晚点了,他从车站匆匆赶到队里上班,迟到了5分钟。根据队里的规定,不管啥原因,迟到一律要扣50元,而他们当时的工资每个月也才千把块钱。刘同学悄悄地向老罗求情:老罗,我今天迟到,的确有客观原因,再者,别人又没看见,是不是能放我一马。没想到老罗严肃的说,对不起,我不能做这种事。接着,在记工簿上清清楚楚地写上,刘某某今天上午迟到5分钟。刘同学见他不给面子,板着脸走了,此后,好几个月不理他,更谈不上去他家享受美味佳肴了,还跟朋友说他是不近情理的“罗板子”。不过,后来发生的一件事使他对老罗“服了”并重新成为了好友。
    队长的妻子李大姐也与老罗在同一个单位工作,与老罗夫妇常来常往,关系不错。有天,李大姐不知道为什么没来上班,只是打了个电话,说是生病了,需要请假半天。第二天,老罗要她出示病假条,可是她支支吾吾地说不清楚。老罗很严肃地说,记旷工一次。厂里对旷工处理很重,要罚掉半个月的奖金。这一下可捅了马蜂窝,李大姐在办公室大吵大闹,非要老罗改过来不可。老罗很生气,十分认真地盯着她一字一顿地说,你自己错了,反而要我改正错误,你犯错误我吃药,天下哪有这种道理?队长呢,明的不好说啥,只是对他比过去要冷淡多了。有的领导悄悄地对老罗说,我看这件事就算了,李大姐算病假吧。但老罗执意不肯,下乡时摔电话机的那种牛脾气一下子就上来了,说,绝对不会改,大不了还是当我的架子工去。他不幸言中了,没过多久,队长以“精简机构”为名,要恢复老罗 “架子工” 的光荣身份。
    然而,接下来的故事却印证了智者庄子那了不起的寓言——“塞翁失马,安知非福”。
公司新成立的线材分厂厂长早就知道建安公司的老罗做事认真得可怕,听说了这件事后,找到老罗,希望他能调到线材。老罗不费吹灰之力就摆脱了是是非非和领导的白眼,并且负责一种新钢材品种的销售工作。说起来,现在的大学生研究生如过江之鲫,厂长之所以看中了老罗,并不是与他有啥特殊来往,而是认为老罗虽然没读过大学,但做事有头脑有主见很认真,是个十分敬业的人,负责销售放得心。
    厂长果然是慧眼识珠,几年来,老罗负责的钢材销售业务蒸蒸日上,单位的经济效益越来越好。每月10号职工接到工资条时,厂里洋溢着过年一样的喜庆气氛。
    去年底,他满55岁,按公司规定必须内退。他退下来后并没闲着,而是潜心钻研烹调技术。一位在电视台工作的的插友闻风而动,赶紧予以了报道,使不少的人知道了钢铁公司有位做臭豆腐的顶尖高手。几家餐馆找到他,早早地下了订单。他忙得不亦乐乎,实在做不赢时,就劝餐馆老板从其他渠道进货。他的原则是,绝不短斤少两,绝不粗制滥造。据说,每月有千把块钱的利润。
    暑假期间,我想邀老罗到当年下放的茶陵走走,接电话的是小罗。
    “爸爸在家吗?”
    “厂里返聘他到江苏搞销售,厂长说,只要罗师傅出马,那一块销售任务的完成就能得到保障了。”
    “是吗?什么时候回家探亲?”
    “国庆节。”
    “除了工资,每月还能拿多少津贴?”
    “三千多。”
    哇,我似乎看到了一堆白花花的银子在闪闪发光。老罗啊老罗,计划经济时代你走到了我的前头,市场经济时代你还是将我抛到了后头。你只是初中毕业,我可是堂堂本科生呀!诀窍何在?
    哦,我悟出来了,世界上的事真要干出点名堂来,经验、智慧、关系、本钱等等条件还是其次,最最要紧的,恐怕还是“认真”二字。我从老罗身上发现,人,只要具备了认真的品质,就有可能创造出意料之外的奇迹来。

    我在妒忌老罗之余还留有几分遗憾:想要再品尝他那认认真真地制作出的美味绝伦的臭干子,看来又得等上两个月了。

 

 

发布时间:2008/10/11 【打印此页】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