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一版万星楼>>关于本站>>站长

关于本站

历史教师欲造万星楼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admin   点击:2273

 

历史教师欲造万星楼

http://www.hnol.net 2003-09-12 07:06:09


  佘国纲的执著追求,源于他对历史与文化的热忱

  ■陈光岳 丁杰

  一个普通教师,有着不一般的追求:从出版全国惟一的个人编辑的教育志,到自建湖南最大的私人史志馆,再到计划募资修建一座典籍“万星楼”。他希望集天下之力,铸造一座“文化殿堂”———

  9月2日,娄底市教育局历史教师、市政协常委佘国纲,得到一个令他非常高兴的消息:湖南大汉集团公司董事长、娄底市政协常委傅胜龙承诺,在他正在开发的九艺步行街,为佘国纲提供两层楼房,作为筹建中华文化典籍万星楼的办公大楼。

  就在此前不久,61岁的黑龙江图强林业局调研员、哈尔滨中华职业学院教授满时新,计划骑自行车到全国各地宣传佘国纲的万星楼计划,并为他募捐20万。

  佘国纲经营的到底是一份怎样的事业,令企业家和素不相识的老教授,乐意为之奔波呢?

  出版全国惟一一本个人编辑的教育志

  今年59岁的佘国纲,曾在中学当过历史教师,1984年,佘国纲被安排负责编撰《娄底地区(娄底市的前身)志》的教育篇。他在编撰过程中发现,湘中的教育源远流长,有着非常重要的潜在价值,“家教大师”———曾国藩;蔡和森的母亲、“女中豪杰”———葛健豪;“教育之神”———罗輈重等这一系列历史人物的思想内涵,绝非一两个章节所能阐明的。

  “何不写一部湘中教育专志,这样,就能充分发挥这些潜在历史宝藏的价值了!”

  1994年,记载了原娄底地区教育发展历史的《湘中教育志》书稿,在佘国纲笔下完成,长达120多万字。

  书编好了,如何让其变成铅字、发挥社会效益却成了一个大问题。出这么一大本专志,起印1000册,最起码要10万元。佘国纲和妻子都靠工资生活,还要供两个女儿生活、读书,拿出10多万元钱来印书谈何容易。

  不过,佘国纲自费出志书的精神和诚心打动了不少人,大家你几十,他几百,捐款源源不断地汇集到了佘国纲手里。

  1994年6月13日,是佘国纲至今记忆犹新的日子。这一天,佘国纲收到了一笔2100元的个人捐款和一封信,来信说:我老伴和子女出于好意,为我即将退休和60寿辰出资准备筹办庆宴,我想,还是办点实事好,故特将庆宴用的2100元捐助给你。

  1995年6月,新中国第一部公开出版的私撰专志终于面世了,它是佘国纲心血的结晶,也是全国惟一一本完全由个人编辑出版的志书。

  自建湖南最大的私人史志馆

  《湘中教育志》出版后,佘国纲心里一个新的计划又开始萌芽了,那就是大力宣传他编志时发现的湘中“教育之神”———罗輈重。

  1997年的一天,佘国纲来到湖南教育出版社。他这回就是为了出版《罗輈重文集》而来的。

  佘国纲说,当今教育界,许多人都不知道30—40年代湖南有个与陶行知、晏阳初齐名的罗輈重,他在娄底主持的陶龛学校与陶行知的晓庄师范学校,被张天翼称为“北晓庄,南陶龛”。“罗輈重的价值被埋没得太久了,我要让罗輈重的‘血性’教育在现代素质教育中重放异彩”。

  1999年10月,在罗輈重诞辰110周年纪念日,《罗輈重文集》举行首发式。来自全国各地的数百名教育界精英云集娄底,在佘国纲的倡导下,许多健在的陶龛老校友纷纷提起笔,为佘国纲提供了一大批宝贵的资料。没多久,他的新作《教育之神罗輈重》也出版了。

  书是出来了,可“问题”也随之而来。《湘中教育志》印刷7000册,除赠送2000多册,出售近2000册外,尚有3000来册书压在家里。现在又出了《罗輈重文集》、《教育之神罗輈重》,大量新书堆满了他家的角落。

  “何不发挥这些余书的作用呢?”佘国纲又出新招:向全国发信万封,采取以书换书的办法,将各地地方志收集起来,成立端阳史志馆。

  他给全国每个县、市的县、市长和地方志办公室都寄去了信函。在信中,他提出以自己的《湘中教育志》等书交换对方的志书、族谱、家谱、文史、党史资料。

  佘国纲每月要寄出信函近千封。别人都觉得他的做法不可思议:“全国这么多县市,单凭你一个人的力量收集地方志,简直是比登天还难。”

  的确,数以千计的信函,发出去后如石沉大海———杳无音信。但佘国纲总是乐呵呵地说:“我已发出8000多封信,收到回信600多封,我已经很满足了。”迄今为止,佘国纲共发出信件几万封,其中不少是挂号邮寄,光邮费就用了万余元。

  令佘国纲感动的是,理解和支持他的人越来越多。河南焦作机械厂退休职工蔡云超,不顾年老体弱,经常收集史志资料寄给他;上海工业锅炉研究所人事干部严仁瑞,放弃双休日,到上海市所辖县市为他联系,收集馆藏资料。有一次他到青浦县“王昶纪念馆”向讲解员宣传佘国纲的个人办馆事迹,讲解员听后深受感动,立即找到馆长讲了佘国纲创馆的事,馆长也被感动了。他说:“现在,这样的人太少了,我要支持他。”于是搜集了一批县志寄给他。

  一些史志界的权威名家梁滨久、苏长春、张桂江、童健飞等给予了他热情的关注;哈尔滨中华职业学院教授、黑龙江图强林业局调研员满时新还表示,要与佘国纲共建史志馆,他不顾花甲之年,准备骑单车到全国各地收集藏书,募集资金……

  集全国之力建“万星楼”

  历时5年,佘国纲的端阳史志馆已初具规模:现有图书2万多册,固定资产达几十万元。然而,这并不是他的最终目标。

  他最终想建的新馆舍不是一般的楼阁,也不是普通的图书馆,而是一座文化的殿堂。他要邀请一万名以上的有识之士共同参与此事,他为此殿堂拟名为万星楼。

  佘国纲的最终目的,是要收拢一批珍贵图书,把人们愿意用于造福世人和后人,而又觉得滴水难成流,或找不到合适项目的资金吸拢来,使万星楼成为“中华文化典籍的收藏展示中心、研究宣传中心、讲学论辩中心和中华文化遗产、资金的捐赠接收中心”。

  佘国纲说,万星楼将实行理事会义务管理制度,以血性为馆训,笃信笃行、诚信、责任和民主,使之成为永久性的民间公益文化事业机构。

  “人间恒有真情在,万星楼这一文化殿堂的本身就具有足够的能力吸引有志之士。”佘国纲对他的事业充满了信心,他对捐款人承诺,“在万星楼未正式动工之前,其启动资金全部由他本人负责,义捐款绝不动用分文,义捐者可随时监督查询。如果万一未能如愿的话,到时义捐款全部退还!”

  万星楼计划启动几个月以来,已有123人捐款,到位捐款2万余元,承诺义捐款则高达50万元。辽宁省盘锦市一位叫郭兴文的市委副书记,从别人那里得知佘国纲的事迹后,被佘国纲的执著感动,从并不丰厚的工资中拿出1000元捐给素不相识的佘国纲。

  

  
 
(责编:屈昕 作者:陈光岳 丁杰)

发布时间:2011/3/11 【打印此页】
上一篇拒绝平庸
下一篇:没有了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