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二版万星楼>>《佘氏通志》编撰>>佘氏起源

折佘 —佘姓起源之我见之8

来源:端阳史志馆   作者:佘国纲   点击:1173

折佘

佘姓起源之我见之8


折姓改佘姓,目前所知大都源于有关“佘太君”的传说。
“佘太君”,是南宋以来有关北宋“杨家将”的小说、戏剧及民间传说中家喻户晓的人物。她叫佘赛花,北宋名将杨业的妻子,封号太君。
但宋代正史上并无“佘太君”的记载。后来,一些专家、学者根据一些地方史志和墓碑等资料,得出结论说:佘太君确有其人,不过她原本不姓佘,而是姓折。其所依据的资料,主要有六:

一是清光绪年间的《岢岚州志》。该志卷九《人物·节妇》条记载:杨业折德扆折性敏慧,尝佐业立战功,号杨无敌’” 距岢岚县城1.5公里的佘家寺湾村,发现一块1000多年前的石碑依然残存有字印迹。

二是《宋史》卷二五二的《折德扆传》。该传记载:折德扆,世居云中,为大族。父从阮,自晋、汉以来,独据府州,控阨西北,中国赖之。

三是《府谷县志》和《保德州志》等。《府谷县志》载:折赛花为五代时的府谷县(府州)人,生在今碛塄乡折家山,后住今县城郊区花坞镇(花石峁村),佐杨业立过不少战功,惜古代重男轻女,正史无传,靠宋代县志相传至今。清代光绪《保德州志》载:杨继业“事北汉为建雄军节度史,娶折德扆女。”

四是民间传说。有的民间传说称折德扆的女儿折赛花嫁给杨继业后,其丈夫和几个儿子、女儿都为国战死沙场。她为了儿孙们出征不再夭折,将自己认为不太吉利的姓,毅然改为与折同音的姓,意在子孙福禄有余,由她一人撑着一片天,一人承受外来之灾。从此历史上的折太君,便成了佘太君了。

五是北宋末南宋初江少虞撰写的《宋朝事实类苑》。民间所传 “折赛花”改为“佘赛花”,还只是她一人改“折”姓为“佘”姓。而江少虞的《宋朝事实类苑》则说,折姓在宋代因得罪了朝廷,有许多折姓人改为姓

六是清代梁绍壬在《两般秋雨庵随笔》中说:世俗以杨业妻为佘太君,亦有作折太君者。盖佘太君本应作折太君,北方土语本应读作蛇的音。

另外,有些书(如《弘农杨氏族史》)上说,改为“佘”姓的“折太君墓”在山西保德县城南四十里的折窝村。但也有人说不但保德今地名没有“折窝村”,就是康熙本和乾隆本的《保德州志》也没有“折窝村”这个地名,只是保德县城南四十里有一“湍窝村”,保德县城北十余里有一“佘家梁”,也无法断定就是折窝村。而且宋代时嫁出去的“折家女”归葬,也难以令人置信。

不过,民间传说和族谱记载,更多的是说“佘太君”本就姓“佘”,其先祖建有“佘家军”,拥有“佘王城”。重庆市綦江县《佘氏族谱》说:佘太君名叫佘赛花,是他们的先祖佘志龙的姊妹;历史小说《金刀杨令公》则说:佘赛花的父亲叫佘洪渊,后汉时为永安军节度使,北宋时晋为佘塘关兵马元帅,他有三个儿子(佘赛龙、佘赛虎、佘赛豹),一个小女儿(佘赛花)。陕西白鹿县有个佘家坡头村,村中佘姓皆说他们是佘太君母家的后代。安徽省泗县草沟镇境内的古唐河岸边,有个佘家台,也叫佘家寨(曾叫“火塘寨”)。这里流传的佘家寨的故事告诉人们:宋代杨家将中的佘太君的父亲叫佘尚志,祖父叫佘先敬,唐朝末年逃荒定居河南归德府。佘尚志之女佘赛花几经磨难,后来与杨继业在安徽泗县“火塘寨”成亲。现在,佘家台的周围没有一户佘姓人家,据说这可能是因为佘赛花是女性,既然嫁给杨家,那后代就必然都随杨姓。所以,现在只有杨家庄静静地坐落在佘家台的东侧,杨姓人家世代传说着发生在佘家台的故事。还有陕西“()砖井黄河社”一带佘姓说,祖传五代十国的北汉时,砖井佘氏家族出了个叫佘赛花的巾帼英雄.自幼爱舞刀弄枪,骑马射箭,从小练就一身好武艺。这一带民间盛传着“毛白扬与佘太君”的传说。据说,现在砖井村只有一户佘姓村民,但附近榆次小营村有180多名佘姓村民,均声称是砖井村佘氏后人。

民间传说和地方史志及族谱上记载有的事,正史上没有记载,这是很常见的事。我想,不管被封为“太君”的是“折赛花”,还是“佘赛花”,“佘太君”在历史性上确有其人,应该是肯定的;尽管目前难以确定她本就姓“佘”,
还是由“折”改的“佘”姓,“杨家将”中的“佘太君”,一千多年来在中国乃至全世界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无论是“折”家、 “杨”家,还是“佘”家,都为此感到骄傲和自豪,这是一件大好事。
我们佘姓人常常碰到不少外姓人不知道“佘”字怎么写,或者把“佘”字写成“余”字的时候,只要我们说自己是“佘太君”那个“佘”,别人便会恍然大悟。
 
 

发布时间:2017/3/1 18:33:24 【打印此页】
上一篇:没有了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